(蔷薇科石楠属植物)
石楠(学名:Photinia serratifolia (Desfontaines) Kalkman)是蔷薇科、石楠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4-6米,有时可达12米;枝褐灰色,无毛。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、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先端尾尖,幼时中脉有绒毛,成熟后两面皆无毛;叶柄粗壮,幼时有绒毛,以后无毛。复伞房花序顶生;总花梗和花梗无毛,花密生,花瓣白色,近圆形,内外两面皆无毛;花药带紫色;果实球形,红色,后成褐紫色;种子卵形,棕色,平滑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;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抗寒力不强,喜光也耐荫,对土壤要求不严,生于海拔1000-2500米的杂木林中。萌芽力强,耐修剪,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。
石楠具圆形树冠,叶丛浓密,嫩叶红色,花白色、密生,冬季果实红色,是常见的栽培树种。叶和根供药用。
中文名 石楠
拉丁学名 Photinia serratifolia (Desfontaines) Kalkman
别 名 山官木、凿角、石纲、石楠柴、将军梨、石眼树、笔树、扇骨木
界 植物界
门 被子植物门
纲 双子叶植物纲
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
目 蔷薇目
亚 目 蔷薇亚目
科 蔷薇科
亚 科 苹果亚科
属 石楠属
组 常绿石楠组
种 石楠
变 种 3变种
命名者及年代 (Desf.) Kalkman,1973
石楠形态特征
常绿灌木或中型乔木,高3-6米,有时可达12米;枝褐灰色,全体无毛;冬芽卵形,鳞片褐色,无毛。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、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9-22厘米,宽3-6.5厘米,先端尾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光亮,幼时中脉有绒毛,成熟后两面皆无毛,中脉显著,侧脉25-30对;叶柄粗壮,长2-4厘米,幼时有绒毛,以后无毛。
花期6-7月,复伞房花序顶生,直径10-16厘米;总花梗和花梗无毛,花梗长3-5毫米;花密生,直径6-8毫米;萼筒杯状,长约1毫米,无毛;萼片阔三角形,长约1毫米,先端急尖,无毛;花瓣白色,近圆形,直径3-4毫米,内外两面皆无毛;雄蕊20,外轮较花瓣长,内轮较花瓣短,花药带紫色;花柱2,有时为3,基部合生,柱头头状,子房顶端有柔毛。
果10-11月成熟,果实球形,直径5-6毫米,红色,后成褐紫色,有1粒种子;种子卵形,长2毫米,棕色,平滑。
该种叶片形状变异较大,由长椭圆形、长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,长可达22厘米,叶边有细锯齿,幼苗期锯齿有针刺。
石楠分布范围
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;在中国分布于安徽、甘肃、河南、江苏、陕西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石楠生长环境
喜光稍耐荫,深根性,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肥沃、湿润、土层深厚、排水良好、微酸性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,生于海拔1000-2500米的杂木林中。能耐短期-15℃的低温,喜温暖、湿润气候,在中国河南焦作、陕西西安及山东等地能露地越冬。
石楠生长习性
萌芽力强,耐修剪,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。
石楠主要变种
石楠毛瓣变种(学名:Photinia serratifolia var.lasiopetala (Hayata)H.Ohashi)
叶片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,长8-15厘米,宽2.5-4.5厘米;总花梗和花梗无毛或有柔毛;总花梗和花梗无毛或有柔毛;萼筒杯状,外面有柔毛,萼片三角形,先端急尖,内面无毛;花瓣白色,倒卵形,内面有白色长柔毛,基部有短爪。花期4月。产中国台湾,生于海拔850米。
石楠宽叶变种(学名:Photinia serratifolia var.daphniphylloides (Hayata)L.T.Lu)
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倒卵形,长8-16厘米,宽3-7厘米,先端急尖至圆钝,基部圆钝或截形,近全缘至有锯齿。花期4月。产中国台湾东海岸。
石楠窄叶变种(学名:Photinia serratifolia var.ardisiifolia (Hayata) H.Ohashi)
叶片倒卵披针形或匙状倒披针形,长6-10厘米,宽2-3厘米,先端圆钝具短尖,基部楔形渐狭,近全缘至有锯齿。花期1月。产中国台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