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樟科樟属植物)
香樟(Cinnamomum camphora (Linn) Presl),是樟木、樟科、樟属常绿大乔木,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。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,尤以台湾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等栽培较多。
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,不耐寒冷。
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6~17℃以上,绝对低温-7℃以上地域。香樟对土壤要求不严,于深厚肥沃的粘壤土、砂壤土及酸性土、中性土中发育均佳,在含盐量0.2%以下的盐碱土内亦可生长。
香樟树形雄伟壮观,四季常绿,树冠开展,枝叶繁茂,浓荫覆地,枝叶秀丽而有香气,是作为行道树、庭荫树、风景林、防风林和隔音林带的优良树种。香樟对氯气、二氧化碳、氟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,也是工厂绿化的好材料。
香樟的枝叶破裂散发香气,对蚊、虫有一定的驱除作用,生长季节病虫害少,又是重要的环保树种。
中文名 香樟
别 名 樟、香樟、芳樟、油樟、樟木、乌樟、瑶人柴、栳樟、臭樟
中文学名 香樟树
拉丁学名 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.
界 植物界
门 被子植物门
纲 双子叶植物纲
亚 纲 木兰亚纲
目 樟目
科 樟科
亚 科 樟亚科
族 樟族
属 樟属
种 香樟
分布区域 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,越南、朝鲜、日本
市 树 韶关市
香樟形态特征
常绿大乔木,高可达30米,直径可达3米,树冠广卵形;枝、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;树皮黄褐色,有不规则的纵裂。顶芽广卵形或圆球形,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,外面略被绢状毛。枝条圆柱形,淡褐色,无毛。叶互生,卵状椭圆形,长6~12厘米,宽2.5~5.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,边缘全缘,软骨质,有时呈微波状,上面绿色或黄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晦暗,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,具离基三出脉,有时过渡到基部具不显的5脉,中脉两面明显,上部每边有侧脉1~3~5(7)条。基生侧脉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,侧脉及支脉脉腋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腺窝,窝内常被柔毛;叶柄纤细,长2~3厘米,腹凹背凸,无毛。幼时树皮绿色,平滑,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;冬芽卵圆形。
圆锥花序腋生,长3.5~7厘米,具梗,总梗长2.5~4.5厘米,与各级序轴均无毛或被灰白至黄褐色微柔毛,被毛时往往在节上尤为明显。花绿白或带黄色,长约3毫米;花梗长1~2毫米,无毛。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,内面密被短柔毛,花被筒倒锥形,长约1毫米,花被裂片椭圆形,长约2毫米。能育雄蕊9,长约2毫米,花丝被短柔毛。退化雄蕊3,位于最内轮,箭头形,长约1毫米,被短柔毛。
子房球形,长约1毫米,无毛,花柱长约1毫米。果卵球形或近球形,直径6~8毫米,紫黑色;果托杯状,长约5毫米,顶端截平,宽达4毫米,基部宽约1毫米,具纵向沟纹。花期4~5月,果期8~11月。
香樟生长环境
适应海拔高度在1800米以下 ,在长江以南及西南生长区域海拔可达1000米。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、谷地及河岸平地。山坡或沟谷中,也常有栽培的。
喜光,稍耐阴;喜温暖湿润气候,耐寒性不强。适生于深厚肥沃的酸性或中性砂壤土,根系发达,深根性,抗倒能力强。
香樟分布范围
产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。越南、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,其他各国常有引种栽培。
香樟主要价值
有很强的吸烟滞尘、涵养水源、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,香樟冠大荫浓,树姿雄伟,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。
木材及根、枝、叶可提取樟脑和樟油,樟脑和樟油供医药及香料工业用。果核含脂肪,含油量约40%,油供工业用。根、果、枝和叶入药,有祛风散寒、强心镇痉和杀虫等功能。木材又为造船、橱箱和建筑等用材。
香樟病虫防治
虫害
①樟叶蜂。1年发生1~2代,5月上旬、6月上旬分别为第1、2幼虫期,取食嫩叶。防治方法:可喷施90%晶体敌百虫或50%马拉松乳剂2000倍液,也可用闹羊花或雷公藤粉末0.5kg对水75~100kg喷杀。
②樟天牛。主要为害主枝和侧枝,采用人工捕杀,或用敌敌畏填塞排泄孔。
③樟梢卷叶蛾。1年发生数代,幼虫蛀食嫩梢。防治方法:3月樟树抽发新梢后,第1代幼虫孵化时喷施50%二溴磷乳剂、50%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,5d喷1次,连续2~3次。还可用40%乐果200~300倍液喷杀幼虫;当幼虫大量化蛹期间,苗圃或小面积林地可在冬季收集枯枝落叶烧毁,结合抚育进行林地除草培土,杀死虫蛹。
④樟巢螟。1年发生2代,5月底到7月中旬为第1代幼虫期。幼虫于新梢上取食叶芽,并吐丝包住顶芽,造成新梢枯死甚至全株死亡。防治方法:于第2代幼虫尚未结成网巢时,喷施90%晶体敌百虫4000~5000倍液,如已结成网巢,可人工摘除烧掉。
病害
①白粉病。注意清洁苗圃,适当疏苗,拔除病株,显症时用0.3~0.5°Bé石硫合剂喷防,每10d喷1次,连续3~4次。
②黑斑病。播种时做好种子、土壤及覆盖物等消毒工作。发病时,先拔除烧毁病苗,并喷施2~3次0.5%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。